他们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的形式来“讲书”“推书”,其中不乏真正推荐书籍、分享书本内容的博主,但也存在不少通过噱头赚取流量、博眼球、
读书博主,别让读书变了味
(资料图)
半月谈记者 胡拿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碎片化阅读盛行,各大平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读书博主。他们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的形式来“讲书”“推书”,其中不乏真正推荐书籍、分享书本内容的博主,但也存在不少通过噱头赚取流量、博眼球、推广告的“卖书人”“卖课人”。
推书,噱头要够足?
半月谈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以“读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推文超过560万条,关于书籍推荐的超过244万条,大部分点赞高的推文都是噱头够足的标题。
“炸裂!这本书封神了!”“xx老师强烈推荐”“女人一生必读书籍”……点进去后内容都是经典名著的老生常谈、内容乏味的单纯夸赞、通篇的好词好句摘抄,有价值的读书感悟分享少之又少且内容雷同,多数推文都是打着分享的噱头推广告或是用夸张的标题吸引流量。
除此之外,一些读书博主在推文中也会通过照片的形式放出自己的读书笔记。真正读透一本书需要时间,不少读书博主所做的,仅是将此书在其他平台的简介和金句搬运过来,这些笔记许多是全文划线,毫无重点,在一些句子旁圈引出来点评“这句话写得好”“好哭”,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感悟却寥寥无几。
部分读书博主一天可以发布两三本书的读书笔记且每天更新,天天还不重样,让人对其是否真的读了这些推荐书籍产生质疑。
更有甚者通过发文展示阅读带来的“丰厚回报”。“教你读书博主如何做赚钱界的万金油”“如何把读过的书变成钱”“做读书博主让你月入过万”……在一篇教授读书变现的推文里,读书博主列出了赚钱门道:图书和视频不要单单只有书,要展示出博主侧脸镜头,给金主更多广告植入空间;通过直播方式,选择高佣金的书籍;把读书内容录制成视频,用专栏卖课形成私域社群……
网络平台上关于读书博主的“变现”攻略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推书乱象在各大社交平台中并不少见,一些读书博主在前期通过有噱头的标题,多条发布先获取流量,引得广告商和出版商关注,后期通过卖课的方式将阅读商业化。
“吃相”难看但依然“吃香”
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阅读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但是部分人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阅读,更希望在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
在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下,读书博主应运而生,阅读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一些以“一生必读书目”“30岁必读”“女人必读”等标题出现的推文,更是有着强烈的指向性,戳中受众痛点,贩卖焦虑情绪,仿佛不读这些书人生就不完整。其实,博主是通过分享励志鸡汤文,对“潜在客户”进行声情并茂的引导,接着笔锋一转引出要销售的图书,引来大批读者为其买单。
在这个不断高呼“流量为王”的时代,稍有名气的读书博主就会接到各出版社寄来的书籍,为了完成分享得到报酬,一些博主甚至放弃阅读,在网上搜罗相关书评,摆拍几张直接上传,将读书变成纯商业化的作秀。这些书往往由出版社选择,推荐哪本书也并不一定是按照书本身的质量决定,其背后多有商业考量,荐书不再纯粹,博主们丢失了自己的主观判断,成为商业营销的推手。
当部分博主获得大量的粉丝后,便开始卖课变现,课程内容大都是传授如何通过写作获取爆款、如何通过快速阅读书籍变现。此类课程的内容不仅大都泛泛而谈,还可能引得一些人跌入陷阱,被“割韭菜”。
有部分网友表示,现在网络上真正用心分享、记录的文章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营销推广,点开每个推文都是千篇一律的推荐,真正有内容的书目推荐却很少。
“快餐”时代下需要沉浸阅读
互联网社交平台上读书博主、推书博主的火爆,可以看出当今时代读书门槛降低,阅读习惯正在养成,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相关内容良莠不齐,干货分享和营销笔记无法分辨。读者应该提高鉴别能力,更多地做到自我沉浸阅读,对于网络上推书乱象应该增强鉴别分辨能力,挑选自己真正喜欢并值得阅读的书籍。“模式化”的阅读只会在短时间内应急,无法让人取得长远的进步。
网络平台上的读书推荐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高山冰表示,对读书博主来说,形式和内容难以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追求形式美,吸引用户眼球,无可厚非,但关键还是在于内容的把控。读书博主应当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发挥优质内容的滋养功能,并研究平台、研究用户,平衡好“流量”和“质量”的关系。
部分受访人士认为,对于平台的管理也极为重要。应打击虚假宣传和“标题党”,网站平台需要调整产品导向和功能设计,不断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要加强内容审查,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规定来规避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而不能一味地将流量作为衡量博主好坏的标准。
从古至今,阅读一直都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方式。在当下的社会中,阅读更应当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打造书香社会需要大家参与其中。推书博主理应做到让更多人参与阅读、爱上阅读,而不是只想着把书中的“黄金屋”变成现实中的“黄金屋”,让读书变了味。(参与采写:曹涵玉)
(刊于《半月谈》2023年第6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