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滚动:年轻不可轻|新民周刊青少年社论大赛“妙笔奖”作品⑩

新民周刊   2023-05-09 08:20:11

扎根青训才是中国足球的唯一出路




(相关资料图)

作者:严子涵

徐汇中学


指导老师:孙宇



兔年新春的大年初二是中国足球教父徐根宝先生的生日,崇明岛上的根宝基地热闹无比。众多崇明弟子一早就前往位于崇明岛的根宝基地,齐聚一堂,为恩师徐根宝庆祝八十大寿。

徐根宝在2002年从申花队卸任后潜心在根宝足球基地培养年轻球员。2012年带领以根宝基地为班底的上海东亚(现上海海港)冲超成功。从根宝基地走出来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许多都成了国家队的主心骨。

但是在生日宴上徐根宝向弟子们说到:“我们中国足球没冲进世界杯,所以基地不算成功,最多我是一个努力的教练。你们是努力的球员。中国足球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足球是残酷的,无情的,成绩是评价的唯一标准,中国足球只在2002年唯一一次打入世界杯。而且近几年,中国足球成绩仍在下降,中国男足在去年大年初一竟然耻辱性地输给了越南队。

在这种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足球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唯一的答案,是青训。

据统计,中国足球具有青训经历的球员大概是10000名。而我们的邻国日本的这个数字是我们的100倍,韩国是我们的50倍,连越南都是我们的5倍,何况我们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扎根青训已然刻不容缓。

在这一点,人种相似,地理位置相近的日本是很好的榜样。让我们看看日本的青训体系。首先是俱乐部青训。日本足球在1993年职业化之前一直是以校园足球为人才培养的渠道,在日本足球职业化以后,J联赛规定旗下俱乐部必须拥有U12、U15、U18三级梯队,这也是完全按照小学、初中和高中进行年龄划分。

其次是校园足球。由于社会青训的普及,日本校园足球赛事主要以初中、高中和大学为主,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都有面向校园足球的全国性锦标赛。初中全国锦标赛已经举办过50多届,而在我国知名度最高的全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迄今为止已经举办过101届,该项赛事1917年开始举办,比1921年成立的日本足协还要早上4年,其间因战争停办过数届。每年的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决赛都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不仅水平不俗,现场氛围也堪比职业联赛。据日本足协的统计,在97届高中足球锦标赛决赛青森山田2-3不敌静冈学园的比赛中,共有56025名观众现场观赛。此外,自1953年开始的日本大学足球锦标赛也已经举办过70多届。

日本足球在近几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已经成为了亚洲超一流队伍,2022年世界杯更是击败了德国和西班牙小组头名出线。也出了例如三笘薫这样的顶级球星。我们中国可以学习日本的青训体系,培养出自己的球星。

中国足球幸运的是有徐根宝,但中国足球只有一个徐根宝,我们需要有千千万万个和徐根宝一样的青训教练,扎扎实实推进青训,中国足球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


知网、学者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宁远

南模中学


指导老师:王心怡



齐泽克在《生于末世》一书中,将知识产权的垄断占有作为全球体系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名列当代社会的“末日四骑士”之一。在知识资本化日益严重、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加剧食利、垄断市场行为的今天,消费者与创作者们的不懈斗争取得了最新成果。

2022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2022年12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知网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21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7.52亿元5%的罚款,计8760万元。同时,坚持依法规范和促进发展,监督知网全面落实整改措施、消除违法行为后果,要求知网围绕解除独家合作、减轻用户负担、加强内部合规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创新发展。

近年来,作为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渠道商的知网频频涉及侵权起诉。其中,首当其冲的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退休教授赵德馨。赵先生发现自己需要花钱购买自己所著的书,且知网未经本人授权收录了他的100多篇文章。2020年,他积极维权并全部胜诉;然而知网败诉后将赵先生的文章全部下架,并不再收录他的文章。这也是很多学者对维权感到迟疑的地方:知网与许多高校机构的合作以及其巨大的传播力度足以影响研究工作者的生涯,出于现实的需要,许多人选择了默默接受。

然而,在交易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始至终的获利者都是知网。知识产权顾名思义,应当属于知识的生产者,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理所应当的保护;如今的现实却是学者甚至无法意识到其作品被交易,对他们的补偿全部成为中间平台的利润。

知网对学者束缚与剥削的权力来自于其强大的社会传播力和地位。1999年,知网作为清华大学重点项目被正式提出,并受到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如今,知网坐拥7800多种期刊,内容收容率达到99%,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由于其权威性,学生们必须通过知网查重才能毕业,这就让知网再次将大批论文收入囊中,在此基础上收取查重和查看文章的费用,实现大额盈利。

由此鼎尝一脔,我们看到学者们与知网的矛盾现实。一方面,学界确实亟需一个全面的、数字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大数据的评估机制,学者们出于现实的压力必须使用这一平台,同时深感无奈与不公。另一方面,能够出手维护自己权益的学者大都是已跳脱出评估或权力纠葛的,因而受侵犯者很难联合力量。但是在赵老先生等人的坚持下,知网将迎来全面彻底的整改。

学术平台对研究者与创作者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如今对知网的追究与批判,都应该落实到它更贴合人们需要的要求上。这实际上适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同领域,我们应当积极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对于市场的恶性竞争行为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检举揭发。



专家可以脑洞大开,但请勿“语出惊人”



作者:杨思远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指导老师:张骏逸



2023年初,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反专家”的潮流,人们普遍对专家提出的意见感到反感。在过去的日子中,我们见证了各种“语出惊人”的专家:经济师张兴海提出“年轻人要多进厂打工,不能只考虑个人收入”;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提出“低收入人群可以出租闲置房或者用私家车拉活增加收入”;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提出“年轻人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生子”……

此等专家的各种不靠谱的提议,让广大网友直呼“血压飙升”。由此引发“反专家”潮流也不足为奇。这些专家在生活常识上犯下致命的错误,所幸被广大网友发现,如果专家在生活常识以外的地方犯下错误,那对于群众的误导性是难以估量的。反之,人们普遍不相信专家的言论,会埋没那些真心为民众着想,提出合理建议的好专家。

“专家”不要赚流量,建议不能脱离群众与现实。专家之所以被称为专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群众对于他的专业知识的信任。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能被称之为专家。专家这个称呼,就和卫冕冠军一样,并不是可以永久保留的。一旦比赛失利了,卫冕冠军不再是卫冕冠军;一旦失去了民众的信任,专家便不再是专家。

其次,任何建议都应当有理论和实验的双重支持。例如北大博士王福重所说的那样“农民很勤劳是一种错觉,他们白天把种子撒地里就回家睡大觉,粮食是自己在土里长出来的,和农民没有多大关系”。在王博士发表这番言论前,他应当做相应的实验来验证他的言论。反之,真正的专家往往不会夸大其词,他们会公开自己的实验以备群众和其他同行的检验。例如网上很火的“流言终结者”的主持人,他们通过各种实验和精确的物理模型来获得观众的信任。这种精神是只为博得流量的专家所欠缺的。

作为群众,我们不可以盲目相信,也不可以因噎废食。并不是所有专家都是以博眼球为目的的。有相当一部分专家还是为民众着想的,他们依然具有信服力。我们需要有自己的鉴别方式。首先我们应当看完文章的内容,对内容做一个基本判断;如果内容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就检查专家写的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实验和事实支持,再判断该实验或者该事实是否与文章内容和相关建议相吻合。最后可以看一下评论区,评论区里鱼龙混杂,但群众的眼睛依然是雪亮的。挑选那些以事实为依据的评论,或者看一下相对理性的评论。如果依然拿不定主意,可以干脆放弃,毕竟专家的建议是让你更好地生活的,不一定是必需品。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